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新乡医学院党委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议要求,2019年10月15日,健康管理学院党总支职工第一党支部在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讲好四个故事”主题党日交流讨论活动。
党支部书记陈东明同志分享了弘扬“红船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故事。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参会党员讲述了红船精神的来历与内涵,并指出从时间上来说,红船精神形成的最早,是中国共产党精神链条中最早的源头,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核心价值。“红船精神”的实质是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党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它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相结合形成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用红船精神来命名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既恰当又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红船启航,历经风雨,劈波斩浪,象征着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需要有舵手,舵手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我们党的创建所体现出来的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创业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一脉相承,90多年来穿越时空,始终鼓舞、激励着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弘扬这些精神,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走在时代的前列!
贾臻同志讲述了绿树植荒山的楷模——杨善洲同志的故事。杨善洲同志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贾臻同志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立足岗位,立足平凡,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本为本,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王耀峰同志分享了半条棉被的故事。1934年11月,长征中的红军,沿着蜿蜒的山路翻过罗霄山脉,来到湘粤赣边界的汝城县。在沙洲村,红军纪律严明,战士们和衣睡在屋檐下、空地里,在野外架锅煮饭。村民徐解秀看到,冰冷的雨水湿透战士们的衣服,就让其中三个女红军睡到自己屋里。但徐解秀家一贫如洗,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女红军们在急行军中,只保留了一条棉被,女主人就和三位女红军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这一张床上,而男主人则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他们。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同吃同睡同劳动。几天后的清早,女红军们离开前,决定把仅有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御寒,但她说什么也不肯要。僵持不下,一位女红军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两半,说道: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徐解秀接过半条棉被,眼泪流了下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党员干部讲述了这个故事。他在会上强调:“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远相连,记录着红军与百姓间的亲密情感,也象征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自诞生的那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不变的初心,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命。“半条棉被”的故事警醒广大党员不要忘记初心和使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孙孟茹同志为大家讲述了革命前辈恽代英的故事。1921年7月下旬,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恽代英闻讯,立即申请加入党的组织。从此,他就在党的领导下为共产主义而战斗。恽代英是《中国青年》的主要编委之一。为了引导广大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他呕心沥血,精心编辑,并亲自撰写文稿,先后在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广大青年,帮助他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广大青年革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主编的《中国青年》,培育和影响了大革命时期的整整一代人。国民党“一大”后,他与毛泽东、邓中夏等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局的领导工作。当在党的领导下,“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他又奔走于沪、宁之间,在青年学生中巡回演讲,点燃反帝爱国的星火。在他的发动与领导下,沪、宁一带爱国学生纷纷投身到“五卅”反帝爱国的洪流中。1926年,党为加强对黄埔军校的领导,派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在十分复杂的斗争形势下,他和周恩来一起为培养一支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而奋斗的人民军队倾注了心血,为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理论奠定了基础。1926年10月,他又奉命回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领导武汉军校的革命师生始终战斗在反蒋斗争的前沿,成为武汉地区一支反蒋的重要力量。1927年7月,蒋汪合流后,在一片血雨腥风中,他同样不惮前行,先后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恽代英撤退到香港,负责编缉广东省委的《红旗》杂志。党的六大以后,他被调到上海担任党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主要负责编辑党刊《红旗》,继续战斗在理论战线阵地上。他在该刊上撰写了许多政论文章,宣传党的“六大”路线和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罪行,鼓舞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斗志。1929年末,恽代英被调任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协助部长周恩来工作。1930年2月,他以中央代表身份到厦门指导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写了《请看闽西农民造反的成绩》、《闽西苏维埃的过去与将来》,热情讴歌了闽西农民的朱毛红军帮助下的造反成绩。文章闪现着可贵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睿智。回来以后,他因批评与抵制“左倾”路线,遭到排挤,被免去在中央担任的工作,调任沪中区行动委员会书记。他在保留自己的意见的同时,服从组织的决定,换上工人装,住进闸北棚户区,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在工人群众中进行工作。1930年底,他在斗争中不幸被捕。反动派虽没有认识出他,但仍然以“工人擅自开会,也有罪”,判他5年徒刑。监狱非人的生活和疾病的折磨,使他的身体十分虚弱,但他依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1950年周恩来为纪念恽代英殉难19周年题词,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概括:“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同志牺牲已经19年了,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
讲好“四个故事”的主题活动,激发起了主题教育的“热效应”,使参与活动的党员同志在思想上受洗礼、灵魂上受触动,在场所有党员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表示,要向老一辈党员干部学习,永守初心、勇担使命。